“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中“四时佳兴与人同”到底如何理解?

这句的意思是,如果你能够静下心来,静观万物,便是可以从中获得无限的乐趣,人们对于一年四季的那美妙风光,可以说兴趣那都是一致。在这两句中,诗人写得充满了哲理,这也正是诗人对于现实的思考。

这首《秋日》表面是在写秋天,但是通篇都是自己对于人生的思考,也正是这一种思考,使得这首诗,有别于其它的诗作,成为了宋诗一首非常难得的佳作,读来更是令人茅塞顿开,能够从中学会更多的东西,也能够明白更多的道理。

扩展资料:

《秋日偶成》是北宋诗人程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是作者用诗歌的形式总结自己的治学心得,宣扬其理学思想的作品。

诗的首联从日常起居入手,写贬官后闲适生活,其余三联均围绕说理展开,中间二联体现的是作者的自然观,尾联则是作者的人生观,这些都十分典型地体现了宋代理学知天命、乐大道的通达态度。这首诗注重归纳推理,缺乏形象,枯燥乏味,情理及艺术方面都不甚可取。

白话译文:

闲暇之时事事皆能从容,睡觉醒来东窗日照霞红。

冷静观察万物都有自得,四季兴致感受与人相同。

道理通达天地形体以外,深思进入风云变化之中。

富贵不惑贫贱亦是安乐,男人做到此境便是英雄。

        春宜花,夏宜风,秋宜月,冬宜雪。四时佳兴,可与人同。                    ——汪曾祺

        坐标西北四线城市,成长经历平平坦坦,似无大事发生,可心里知晓,长大过程中总有几个瞬间悄无声息的改变了自己。以前总听一句话“真正的成长是无声的”,现在越来越懂得了,成长的瞬间,没有嚎啕大哭,没有戏剧性的情节,有的只是所谓的顺理成章,有的只是坦然接受。像郭敬明当时拍《小时代》的那个长镜头般,慢慢回顾,慢慢拉长。现在就借汪老的这句“四时佳兴,可与人同”,慢慢说与你听。

                                (一)

        小学在农村,印象很深的是那一排平房,六个房子,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那排房子的后面是很多杂草,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大扫除,还有那神秘的高年级同学总说的“墙后面走”,预示着打架。中间有一个不是很大的大院子,开会总在这里。在平房的对面是一个二层小楼,一层是小卖部那些,只有二层是老师住的宿舍,还有一个计算机的机房,用了几年。对那楼梯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有一次因为班里没老师,去叫Q老师,Q老师是一个很好的老师,以后很多时候都会提到他。我在前面走着,Q老师在后面走着,我边走边“卖弄”自己肚子里的一点点墨水,我边下楼梯边说着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当时的小表情自己都能想来一二,约摸是紧张局促做作,现在想来倒是觉得自己幼稚的打紧,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如此做作。

        一年级时,刚从一个厂区幼儿园转过来,当时好像是因为户口问题,查的格外紧,就像那时的二胎一样。性格比较腼腆内敛,也不太爱说话,下了课同学都会出去玩,我只一个人静静坐在座位上。当时班上的小朋友都会跳绳,可我不会,当时他们幼儿园都是一起上的,可我不是。忘了提了,以前小学里面还有个幼儿园。可能是因为这些“异,不同”,班上的小朋友不和我一起玩,排挤我,那个时候好像不论自己多么忍耐与退让,都无济于事,带头的小朋友是H,爷爷是村上书记,爸爸妈妈在学校门口开小卖部。妈妈为了这个事找过好几次老师,记为L老师,当时他是我的班主任,他只会说是我的问题,我不和小朋友一起玩。

        忘了自己是怎么过来的了,忘了是怎么从这些排挤与厌恶中走出来的。看吧,人们总对自己遭受的这些不平或者说苦恼印象深刻,却对于是怎么熬过来的闭口不提,甚至是遗忘,可能这就是所谓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吧,这个是最大的谎言,可我们却总是不得不拿他来安慰自己。

        后来慢慢地,一切的确好了起来。我慢慢的融入了他们的圈子,会一起和女生下课跳皮筋,尽管跳得不太好,当时真的好羡慕H她们,皮筋总能跳到腰以上,会一起在回家的路上买一包五毛钱的辣条,大家分着吃,会一起在炎热的夏天买冰淇淋,还有那时总喜欢买有吊坠的笔,像宫廷剧里面的歩摇一样。我记得当时Q老师教过我们一首歌,用来描述那时的美好时光最为恰当不过,“沿着校园熟悉小路,清晨来到树下读书,初升的太阳照在脸上,也照着身旁这棵小树”。每次哼起这首歌,我仿佛都能呼吸到校园里那种清新舒适自然的空气还有风吹过教室前金丝柳的那种动感,真是美好极了。

        我觉得我在那段时间里收获到最重要的东西可能就是Q老师对于我们的文学启蒙,Q老师真正把文学的种子播撒在了我们的心田,对于我而言,最原始的文学积累的确是在那六年的时间里完成的。

        记得刚开始学写作文的时候,Q老师独具巧思的提出让我们观察教室前的金丝柳,让我们在课本的最后面记录下它的生长日记,还有由Q老师举办的朗诵会,现在都记得是以李白为主题的,题目是“长风破浪会有时,思越千载会诗仙”。对了,Q老师后来还教我们音乐,“床前的月光窗外的雪,高飞的白鹭浮水的鹅”,“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Q老师会先教我们唱谱子,再把词填进去,只可惜我是个五音不全。

        现在可能很少有这样的老师了,如今想来真是浪漫极了。我们能够记住的或许从来都不是热烈激荡,因为生活本就平淡如白开水般,所以最为要记住的应是那些温柔的细枝末节。这些温柔的细节是你以后能抵挡万千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这些温柔的细节时会让你在日后的某个瞬间想起时,嘴角微微上扬,露出温柔自信美丽的笑容。

人们对一年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一样的。

一、原文:

《秋日》宋代:程颢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二、译文:

日子闲散的时候,没有一样事情不自如从容,往往一觉醒来,东边的窗子早已被日头照得一片通红。

静观万物,都可以得到自然的乐趣,人们对一年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一样的。

道理通著天地之间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思想渗透在风云变幻之中。

只要能够富贵而不骄奢淫逸,贫贱而能保持快乐,这样的男子汉就是英雄豪杰了。

扩展资料

一、作者简介

程颢(1032-1085), 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洛阳(今属河南)人。神宗朝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反对王安石新政。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同上)。

倡导“传心”说。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程颢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其亲撰及后人集其言论所编的著述书籍,收入《二程全书》。

二、赏析

心情闲静安适,做什么事情都不慌不忙的。一觉醒来,红日已高照东窗了。静观万物,都可以得到自然的乐趣,人们对一年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一样的。道理通著天地之间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思想渗透在风云变幻之中。只要能够富贵而不骄奢淫逸,贫贱而能保持快乐,这样的男子汉就是英雄豪杰了。

人生在世也就那么三、四十年的好日子,真不算长,转眼间已进“天命”之年,可自我感觉还没怎么活,人活着易,活出质量来难,在我看来,快乐的人生才是最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他人的人生。人啊,怎么活才能活快乐,这里面的学问还真大。常从朋友们的文章中看到各种各样的烦恼,多是悲情、伤感,充满对现实的无奈与苦闷,真正能把自己的快乐传递给大家的实在不多。

反躬自问,自我感觉是个活的快乐的人,尽管生活中遇到了诸多的挫折与磨难,在别人看来我应该是脸上挂满愁容的,可事实恰恰相反,我脸上的微笑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很难有什么事情能让我的心情阴晴不定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157080.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