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姓夏的名人都有谁?

1、夏育

东汉后期将领,乌丸校尉。东汉灵帝熹平六年(公元177年)农历四月,鲜卑攻打汉朝北部边塞。农历八月,汉朝派夏育从高柳县,破鲜卑中郎将田晏从云中郡,匈奴中郎将臧旻与南匈奴单于从雁门郡,三路同时出兵讨伐鲜卑,出塞千余里,结果,汉军大败,损失兵马十之七八。

2、夏无且

夏无且(jū),生卒年不详,秦王嬴政侍医,“荆轲刺秦王”一事之中的关键性人物。曾“以其所奉药囊提(dǐ)轲”,而被载《史记》之“刺客列传”。《战国策》上也有记载。后来秦王嬴政赐夏无且黄金二百镒,曰:“无且爱我,乃以药囊提荆轲也。”

3、夏贺良

夏贺良(?-前5):西汉重平(今河北吴桥南)人。哀帝时,任待诏,谓汉家气运已衰,需改元易号。哀帝采其建议,以建平二年(前5)为太初元将元年,自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借此欺骗人民,企图挽救西汉垂危的统治。不久以“反道惑众”罪,被杀。

4、夏承皓

夏承皓(956-1004):北宋真宗太平兴国初(即公元976年-983年)上平晋策,补右禁卫。宋真宗景德元年甲辰(即公元1004年)契丹内寇,夏承皓由间道发兵,夜与契丹遇于河朔,力战虏骑,卒于阵,褒赠崇仪使。以子夏竦贵赠封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封魏国公。

5、夏竦

夏竦(985年—1051年),字子乔。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北宋大臣、古文字学家,夏承皓之子。初谥“文正”,后改谥“文庄”。

夏竦以文学起家,曾为国史编修官,也曾任多地官员,宋真宗时为襄州知州,宋仁宗时为洪州知州,后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等职。由于夏竦对文学的造诣很深,所以他的很多作品都流传于后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夏姓

秦代有宰相夏说。西汉有城阳内史夏宽;东汉有交阯刺史夏方,泰州都尉夏恭。西晋有仁义都尉、中郎将夏方。隋代有左武侯执旗官夏侯朗。五代有郑州防御使、河阳节度使夏鲁奇。宋代有涟水知军、武节郎夏俊,开封府少尹夏承,陕西副都总管兼缘边招讨副使夏随,秦国军节度使夏执中,翰林学士夏师尧,评论家夏元鼎。朝议大夫夏廷华,定州路都总管、高阳都管夏守赟,国子博士、著作佐郎夏尚,孝宗夏皇后。画家夏迪、夏文彦、夏子言、夏廷器、夏老昌、夏汲清。元代有太史院都事夏以忠,画家夏奕,夏珪、夏森、夏东叟、夏子文。明代有衢州知府夏升,陕西按察副使夏礼,御史夏玑,广西左布政使夏时,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夏言,延平知府夏英,工部左侍郎夏昂,大名知府夏忠,北地太守夏育,中书舍人夏昺,福建右布政使夏祚,太常寺卿夏昶,广东按察使夏埙,江州知州夏倪,刑部尚书夏恕,山东右布政使夏寅,太常卿夏寅,临清知州夏鼎,河南知府夏竦,南京太常少卿夏瑄,零陵太守夏勤,中书省博士夏煜,南京大理评事夏 ,金华卫指挥夏毅,山西乡试正考官夏力恕,按察使夏万亨,御史夏之令,南京户部尚书夏邦谟,沂州总兵夏成德,中书舍人夏完淳,南京太常少卿夏良胜,南京太仆少卿夏尚朴,太子太保夏原吉。画家夏义甫、夏昺、夏 、夏衡、夏鼎、夏芷、夏葵、夏美、夏厚、夏永。清代有湖南布政司库大使夏之翰,吏部右侍郎夏同善,登州镇总兵、云南提督夏辛酉,浔州知府夏敬颐、画家夏基、夏沚、夏森、夏雯、夏大贞、夏时行、夏云、夏维、夏官、夏杲、夏正、夏霖、夏大易、夏廷香、夏翚、夏东旭、夏琳、夏凤仪、夏之勋、夏之鼎、夏柔嘉、夏之成、夏敬声、夏之霖、夏煌、夏凤翔、夏銮翔、夏培、夏銮、夏颖、夏华士;文学家夏之蓉等。

1、出自妫姓。相传帝尧时,鲧的妻子女志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禹,故帝尧便赐禹以妫为姓。后来,禹治理了水患,指导百姓兴修沟渠,发展农业,还领兵平定了三苗之乱,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为了表彰他的丰功伟绩,舜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县东),后来还把帝位传给了他。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立国400多年,共传13代,16王。后因夏帝桀暴虐无道而被商汤推翻,夏王族便有以国为氏,称为夏氏。

2、出自妫姓。公元前11世纪周朝初年分封诸侯,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受封于杞(今河南省杞县),为杞侯。至简公时,被楚国所灭。简公之弟佗(本妫姓)出奔鲁国,鲁悼公因其为夏禹的后裔,给予采地为侯,称为夏侯(复姓),其后裔以夏为姓,称夏氏。

3、出自妫姓,以王父字为氏。西周初年,武王追封帝舜之后妫满于陈,建立陈国,建都宛丘,以奉帝舜之宗祀。史称胡公满、陈胡公。春秋时,传至第16位君主陈宣公杵臼时,有庶子名子西,字子夏。其孙征舒以王父(祖父)之字为氏,称为夏征舒,其后遂有夏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161439.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